再談《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七十年》一書

《自衛隊史:日本防衛政策之七十年
《自衛隊史》一書以四個觀點來耙梳二戰後日本七十年的防衛政策變遷。內容相當值得國人參考。

雖說是國內第一本自衛隊與防衛政策相關的書,但若在閱讀時少了些方向,究竟較難掌握整體。當然,若不去看整體而去讀各章節的觀點,到也是能夠吸收不少知識。

然而,這本書的價值仍在於通盤性的吸收與理解。也因此,作者在前言中就先列出了四個觀點。這四個觀點是理解本書的指引,若在閱讀時能時時意識這四點,將更有助於吸收。

這四個觀點即是:

  1. 自衛隊與「戰後和平主義」的關係。
  2. 自衛隊與美日安保的關係。
  3. 日本國內政治與自衛隊的關係。
  4. 日本防衛政策與自衛隊的關係。

本書副標題雖是「防衛政策」但防衛政策不可能獨立於國內政治、國際政治以及社會氛圍之外,因此這些都將是本書會探討的主題。而在四個主題中,最令人難以理解的大概是「戰後和平主義」了。

現今,除了研究日本政治或國防的人士之外,國內民眾對「戰後和平主義」可能相當陌生。例如,國人可能會說「和平主義?日本不是正在走回軍國主義嗎?」、「右派不是日本政治的主流嗎?和平主義是少數派。」或者「自衛隊海外派遣不就是試圖以軍事影響國際和平嗎?

這些言論,不啻是受到國內媒體報導的影響,而國內媒體若無法瞭解自衛隊過去的歷史,並抄襲中國或左派日媒那種帶有偏見的新聞,那麼國人接受到的資訊也就打了很多折扣了。然而,《自衛隊史》一書卻告訴我們,在過去好一陣子,日本的政治環境對「軍事議題」是充滿禁忌的,更別說什麼海外派遣了。

日本政治在過去之所以會視軍事為禁忌,主要就是受到戰後形成的「和平主義」影響。「戰後和平主義」,簡單來說,就是一種「中立論」甚至是之後衍生出的「非武裝中立論」。這種論點對於軍事或戰爭採取深惡痛覺的否定態度,甚至作者多多少少暗示持有這些論點者多半屬於親共的一方。然而,在盟軍GHQ「民主化」的政策、以及民眾對舊日本軍的作為保持反感的環境下,這類全面否定軍事或戰爭的論點仍是有市場的。

在這種氛圍下,自衛隊與國防議題絕對不可能受到重視,甚至成為了「禁忌」話題。也因此,當自衛隊於波灣戰爭後走入國際,所遇到的反對聲浪自然相當大。而書中也告訴我們,早在冷戰時代,聯合國就曾經希望當時逐漸回復經濟成長的日本能對國際事務做出貢獻。例如一九五八年,聯合國就曾希冀日本能派出觀察團。然而礙於政治氛圍,日方自然是婉拒了。

「戰後和平主義」籠罩下的日本,也左右了人民對「軍事」的觀感。《自衛隊史》一書中引用了關於這方面相當有趣的民調結果。例如,有份民調顯示日本國民自1956年起,認為「自衛隊的存在是必要的」之比率從58%逐年上升,甚至達到80%左右。但另一份民調卻顯示,自1956年起有42%的民眾反對「重新建軍」,佔成的只有37%。到了1957年,佔成者甚至下降到28%。

這形成了一種很有趣的矛盾:日本民眾一方面覺得自衛隊有其必要,另一方面卻又反對重建軍備。如果把時空置換到現代,經過各種內外因素,特別是自衛隊於三一一大地震中的付出,日本民眾幾乎是非常肯定自衛隊的貢獻。然而一旦提到前幾年引發反彈的《和平安全法制》,日本輿論卻又大加反對。這種情況固然和媒體過度曲解法案有關,但也不能否定「戰後和平主義」的影響。

前幾年《永遠的0》一書大賣時,有左派學者開始擔憂對日本年輕人造成的影響。然而,幾年過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好像還在原地踏步。對於台灣人來說,我們似乎鮮少擔心自衛隊哪天對台展開攻擊,也認為台日開戰的機率微乎其微。我們一方面相信那些「戰後和平主義」的警示,一方面卻又不當一回事,卻也對這中間的認知落差漠不關心。

不過,我們也不是不能理解「戰後和平主義」者所追求的理想。只是在過去,日本可依賴美國專心地發展經濟,但隨著國際情勢的轉變,日本終究不可能置身於國際政治之外。戰後和平主義那種全然否定軍事的思維,至今仍深深影響著輿論。不過,我想隨著新世代的成長,這種觀點也終將式微。就如同《自衛隊史》這本書提到的,當初戰後憲法成立之時,其實多數的民眾都認為該憲法並不適合日本。但隨著戰後教育發展,《和平憲法》逐漸深植人心,成了一尊無法撼動的神主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