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無罪」閱讀心得

誰無罪

這本「誰無罪」是德國律師所撰寫的小說。

先來個題外話,要寫小說,你還是得選定一個領域,才會有相關的知識背景去鋪陳故事。所以,寫小說這件事,並不是只有文筆好即可,還需要大量的外圍知識來支撐。

例如,著名的山崎豐子寫一部小說得花上長久的時間與精力來蒐集資料(現在流行說「取材」),才能讓內容豐富。(雖然有人覺得細節太多,讀起來很困擾)「誰無罪」的作者本身就是一名律師,因此他對德國司法體系知之甚詳;寫景方面,也能夠清楚描繪當地司法相關建築物的內外觀。畢竟那是他職業生涯中,早不知踏足多少次的地方了。

接下來,我以粗淺的所知來分析一下本小說的結構。

首先,在開頭部分作者描述了一樁兇殘的謀殺案,這兇手行兇之後立刻向警方自首。透過這種不符合一般謀殺案件的鋪陳,抓住了讀者的眼光,讓讀者有興趣往下翻閱。這便是卜洛克所提過的「二軍當先鋒」。也就是說,一部小說的開頭要夠吸引人,才能吊讀者胃口,誘發他們讀下去的動機。

接下來,作者描述了主角李寧律師的童年。原本我還不知道為何要安排這部分,畢竟我們關心的是兇手的動機而非律師的過往。當然,有時候得交代一下律師的個性,埋下一些伏筆。直到這部分的結尾處,作者才指出死者其實是李寧律師幼時友人的爺爺。這讓主角陷入一種矛盾之中。

從這邊到中半部為止,我們仍無法得知兇手的動機,內容停留在法律訴訟流程,直到李寧想起了凶器名為P38,才觸發他前往調查納粹在義大利處決游擊隊的歷史。P38是二戰德軍制式手槍,作者沒交代這點,只有知道這把槍的由來的讀者,才會知曉之間的關連。

於是,律師前往路德維希堡調查有關處決遊擊隊的史料以及判決書,才赫然發現原來這位友人的祖父曾經於二戰時期擔任過親衛隊,負責處決在義大利的遊擊隊。而兇手的父親正好就是被死者下令處死。從這部份起,有一大部份描寫兇手幼時的遭遇以及父親如何死於親衛隊之手。

不過故事尚未就此結束,老經驗的對手律師立刻舉出反證。由於兇手確實曾依循正式管道提出訴訟,但被告卻被宣告無罪,因此兇手等於是謀殺了一位在法律上無罪的人。至此,李寧律師看上去毫無勝算。

可劇情在此又峰迴路轉,原來死者之所以會被宣判無罪,乃是起因於案件已過了「追訴時效」,而促成此一法源,讓許多曾參與這類暴行之人免於法律制裁的,是一位在法律學界頗富盛名的教授。

至此,優勢又回到主角身上。可是,最後這位兇手居然自殺了,也因此我們無法得知最後判決結果。但就算有判決結果,那似乎也無意義。我懷疑,作者之所以不想寫明結果乃是要留下餘韻讓讀者自己去思考。畢竟寫死了,可能會引起更多爭議。

簡評:
本小說結構清楚、主線明晰,份量輕巧易讀,翻譯文筆紮實順暢,具有高可讀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