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生家族》讀後感-下

前文提及,余東旋成年後出掌家業,造就了余家繁盛的光輝日子。不過,余東旋一開始面臨的,卻是事業發展的瓶頸。雖然庶母文煥章去世後,靠著優秀的遺囑執行人,生意尚能維持。但數年後余東旋接班時,實已日薄西山、囊空如洗。

余東旋知道,要突破困境,就必須找更多錫礦。他憑著幼時跟隨祖父學來的風水知識,拼命地找尋礦脈。最後終於在近打河流域發現蘊藏豐富的錫礦。除了自己努力,大環境也推了他一把:錫礦價格水漲船高,讓余東旋獲利不菲。

隨著礦場的增加,帶動了大量勞工需求。這些人力,又成為余家雜貨業的金流,規模更盛其父時期。除了錫礦之外,余東旋憑藉對西方技術的理解,在一九〇六年,將所獲利潤投入正要興起的橡膠產業。此後不過兩年,一九〇八年福特T型車誕生,製作輪胎所需的橡膠跟著水漲船高,這又讓余東旋賺了一大桶金。

此外,僑匯業務亦是余家重要收入。所謂僑匯,是指海外華人將賺得的收入寄回中國的業務。余家雇用萬餘華工,除了日用雜貨需求外,也產生了龐大的僑匯業務。進而日後,余東旋亦成立了「利華銀行」,跨足銀行業。

余東旋和同時代的企業家有個不同之處,即是他將賺得的錢用於投資房地產。這導致後來國際錫價爆跌時,余東旋所蒙之害不若他人嚴重。而他一生也多置地產,除了商業大樓等可生財的物件外,也有如「余園」等歐式古堡自用住宅。

余東旋發跡地為馬來亞,但卻在一九一〇年將企業總部移至新加坡。此一決策,反映出余東旋對時局的敏感度;因為新加坡作為一個國際港埠,在全球化的經濟下地位至關重要。

一九二九年,余東旋又轉而移居香港。作者認為,這可能是出於安養考量。一來他身已年過半百,身體大不如前,需要一個適宜的安養地。二來,香港遠離新加坡、檳城等事業與人脈所在地,無須應付大量的社交活動,有助於健康。況且,香港亦是英國殖民地,與馬來亞、新加坡的政治環境相似。

一九四一年五月,余東旋因病去世。這對余家來說,除了是金錢上的難關外(余東旋生前未事先規劃遺產,又須繳交60%的遺產稅),亦是繼承上的考驗。

余家由其長子余經鑄繼承,他生於一九一一年,幼年赴英生活,成人後攻讀會計。一九二五年受父召回新加坡,接手部分事業。這段時間至一九四一年間,時值中日戰爭,但除了僑匯之外,余家事業尚能維持。

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香港、 新加坡以及馬來亞陸續淪陷。余家人如何避難?並沒有足夠的資料還原。只知道,于經鑄於1943年接掌利華銀行主席,代表他已覺得可以恢復商業活動。

在日本統治下,余家僑匯業務受創甚鉅,其於則尚可維持。畢竟除了中國之外,尚有南洋市場。中藥事業反而因戰爭而提升不少。緊接著國共內戰時,影響的依然是僑匯業務。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西方世界封鎖中國經濟,僑匯業務完全行不通,也失去中國的中藥市場。

五〇年代後,經濟復甦,在余經鑄的領導下,事業有了起色。然而,這才是余經鑄的考驗。倒不是外部環境問題,而是家族之間的爭執。

余東旋共有十三個兒子,其中余經鑄最年長,亦是余東旋培養的接班人,具有父兄般的威權。但是,余東旋在分配財產時,採用平均分配,每個兒子雖都有股分,但無人能掌握實權。

隨著較年幼的弟弟們長大,開始加入事業時,兄弟之間多少產生了些歧異。余經鑄尚存於世時,還能掌控情況。但一九五七年,他因腸胃病惡化去世,此後余家再無一位具權威的成員,可領導整個企業。由於股權分布平均,只能依照傳統長幼順序,由二弟余經綸接班,但他與諸位弟弟年紀相近,難以號令各房。

之後,余家雖出了余經鵬和余經緯,但事業之路卻無前人好運,余家就此步上沒落之途─除了現在的余仁生之外。

說起來也奇特,現在的余仁生公司,雖然是余東旋創余1879年,經營雜貨與藥品生意、以及僑匯,但始終不是余家主業。直到一九二〇年左右,中成藥的業務擴大,才從雜貨、僑匯中獨立出來。

可是,余家雖有股份,但實際的經營卻是委由專業人事。或許是這層緣故,余仁生才不會跟著余家事業一同衰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余仁生公司失去了大中華的市場和供應,遂決定專注於在地市場︰香港,新加坡以及馬來亞三處。這三處雖都是余仁生公司,但實際上卻各自為政。

一九五五年,新加坡與馬來亞兩處整合,分別改組為余仁生(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以及余仁生有限公司(一九五九年)。一九七三年兩處合併,成立余仁生控股,一九七四年在新加坡上市。

香港余仁生則是維持原有體制,到一九八五年在才在香港上市。

余仁生控股雖然從事藥業,但獲利平平,反而是旗下龐大的不動產引來了外人覬覦。新加坡一家從事地業的林增股份有限公司,暗中買下余仁生控股的公開股,隨後又取得余家人持有的股票,取代余家成為最大股東。

不過,林增公司的目標只有不動產,遂於一九九三年和余經文、余義明父子商議,將藥業的股份賣回余家。擺脫地產業的余仁生,重新改組為「余仁生國際有限公司」。

為了統一祖業,余義明決定整合余仁生這塊招牌,於一九九七年成功收購余仁生香港,使其成為子公司。至此,最初小小的仁生號,在經過風風雨雨後,終於成了大型跨國公司,而且由余家人執掌經營。

二〇一七年十月,擔任行政總裁十六年的余義明宣布辭任,並交由非家族成員接棒。未來,余仁生國際的發展會是如何,就有待時間驗證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