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星期日去了趟淡水,剛好正在閱讀「攝影師之眼」這本書,於是就在腦中一邊有意識的思考,一邊構圖拍照。一路上都在想對比以及框中有框這兩個方法,卻忘記還有靜態平衡、動態平衡、張力、完形理論等。
所以說,要真正練就攝影師之眼,得靠苦練以及經驗吧?
不自由譯者,不自由之餘從事日文翻譯,人生種種就是一種不自由中的自由
上星期日去了趟淡水,剛好正在閱讀「攝影師之眼」這本書,於是就在腦中一邊有意識的思考,一邊構圖拍照。一路上都在想對比以及框中有框這兩個方法,卻忘記還有靜態平衡、動態平衡、張力、完形理論等。
所以說,要真正練就攝影師之眼,得靠苦練以及經驗吧?
這本書是在成田機場買到的。
附帶說一下,成田機場第一航廈裡面沒啥麼書店,我看著導覽地圖,也只發現唯一一家稱為FaSoLa的書店
去年也是從成田機場回來,但我逛了三家書店!所以去年應該是在第二航廈吧?
OK,回到正題。
這本書的主旨是:「參謀真實的樣貌應該是隱藏在幕後,替主君分析情報、提供選項,而非真的成為『名』參謀」
書中提到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軍師、參謀,包括直江謙續、山本勘助、竹中半兵衛等。但作者認為這些人反而替主君帶來災難。從結果論來看,直江造成上杉家被減封、山本勘助讓信玄身陷川中島,兩者皆沒有發揮參謀真正的功能。作者甚至認為竹中半兵衛明知自己有病在身,就不應該出仕豐臣秀吉。(不過這種批評確實有點難以理解,也許是作者以較高的標準檢視之故)
當初沒想到竟然會推出西國篇,入手之後大概花了一個星期看完。
不過畢竟人物太多太雜,很多地方看過就忘記了,除了比較熟悉的毛利元就那部分之外。
這次比較關注尼子家的發展。先前就很懷疑為何尼子沒在毛利征伐長防之時趁隙攻打安藝。本書作者提到,尼子經久雖然擁有出雲十一國,但實際能掌握的只有三國,領地雖然增加但整體並不是很團結。
這讓我想起,為何毛利元就在擴張領地時,特別要求團結,或許就是體認到尼子氏的缺點之故。另外,元就與經久都意外失去長子,但元就依靠兩川體制輔佐不成氣的輝元,經久之孫晴久反而清肅了尼子家有力戰鬥部隊:新宮黨。
[htmlmap]